2016年7月6日星期三

陶瓷廠商間,補貼返點的“潛規則” ——買地磚買傢俬上金銀倉


作為廠家的一名銷售人員,在一線從事區域銷售四年多,對於陶瓷廠家招商那些事兒可謂深有體會。有的時候看到媒體對銷售人員口誅筆伐:為了完成開拓任務,存心欺騙經銷商,職業道德缺失。出差跑市場的時候也能聽到經銷商抱怨廠家業務員不負責,到了月底就知道拼命壓貨催業績,而出了品質問題需要廠家協助的時候,就會無限期拖著,更有甚者就是拒不承認品質問題。

不得不承認,這些問題在陶瓷行業廠商之間確實存在,確切地說,這還僅僅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站在行業發展的角度,誰都不願意看到這麼多欺騙行為。跑在一線,業務員更不願意這樣。

在一個需方市場,業務員是很難如培訓師們宣講的那樣自信,相信與客戶是平等的。而他們大都是將經銷商捧起來當上帝伺候著,生怕自己的客戶有一丁點不滿意。儘管如此,還是阻擋不了矛盾的出現。有些欺騙是業務員也不能左右的。有些誤會是經銷商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不能一棒子全部揮在業務員身上。

這次先說亂報補貼,返點難以兌現。在招商時業務員虛高多報裝修補貼,等裝完店,要麼驗收不合格,要麼拿不到補貼。當初答應的銷售返點也不予兌現,或者打了很大的折扣。

其實每個品牌對於招商都有自己的門檻和要求:多少平方的專賣店,簽多少銷售任務,打多少首發,交多少保證金。作為回報,公司對展示樣板、裝修樣板也有一定的支持,裝店有一定的裝修補貼,完成任務有一定的銷售返點。但事情如果就這麼簡單,那這個世界就會清淨很多。因為有的經銷商手頭資金雄厚,可以多發首發,但也要求更好的支持。

那作為業務員、作為企業,你要不要簽?有的經銷商實力薄弱些,發不了這麼多首發,但店面位置非常好,作為尚處在求發展階段、視通貨第一的陶瓷企業,你要不要考慮?正是市場情況的豐富多樣,所以需要業務員的靈活處理,需要銷售們的談判技巧。因為陶瓷品牌層出不窮,開拓新客戶決定了他們能否轉正,是否罰款,能否完成銷售任務,在這樣的壓力下,逼著業務員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客戶簽下來再說,明天自己還在不在這個公司還另說。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業務員虛高多報裝修補貼欺騙新客戶的情況。甚至在打款發首發之前絕口不提企業設置的前提條件和補貼的返回方式。
某次在談客戶的時候,聽到經銷商拿別家的政策說:**品牌的裝修補貼是1500元/平,你們怎麼就幾百元一平方,支持力度太小了。但他不知道拿到這些補貼的前提條件是什麼?比如要完成年度銷售任務,才能拿到補貼的百分之多少,或者按銷量的幾個點去逐漸返回。當筆者問他:“你那邊140來方的店面,就差不多20萬的裝修補貼,廠家是怎麼返回給你的呢”,客戶思考了一下,回答說:“裝完店驗收後,立馬返回50%,也就是10萬元”。

在行業中,很多品牌出臺的政策都是相互借鑒,基本上大同小異。這種條件職業經理人敢都不敢跟老闆去提,這餡餅怎麼可能掉到你的身上?你想想,在你店面裝修的時候,公司這邊首先都是不盈利的前提下,打折支持你店面裝修的樣板,然後你在沒有首發的情況下又馬上返回你50%的裝修補貼,那公司是不是得先墊付10萬元支持你?也許你要說,將來長期合作,公司會補平的,我們裝這麼大一個店,以後肯定要賣貨呀。笑話,你這樣說,是基於你以後銷量很好,處於贏利狀態,而且合作非常順利的情況。但有的客戶裝完店後,店裡就是很多雜牌樣板,當顧客一說怎麼這麼貴,就馬上補上去說:“我這裡還有便宜的,花色一樣的,你要不要看一下”?

在產品差異越來越小的今天,這樣品牌磚是很難上量的。打擊“掛羊頭賣狗肉”這是廠商之間永恆的“貓捉老鼠”遊戲。再比如,以前陶瓷廠都是村辦集體企業的時候,還都是先鋪貨,再結款。按說也沒有什麼問題,賣完了就把貨款結給廠裡,可你能保證都是誠信經營嗎?最後拖得廠家沒有流動資金,大家都沒有飯吃了。不得已,最後是新中源振臂一呼,號召八個大廠,統一口徑:“先款後貨”,然後行業又獲得新生。總之一點,這一切的費用都是在每一片瓷磚上面出來的,不可能是廠家無條件支持你來的。它能支援你一家,也能支援全國所有經銷商,它是企業,又不是銀行,它也是靠盈利來維持企業生命的。

說到這一點,有必要提到在終端培訓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問題:發現導購不敢跟顧客要很多定金,怕嚇跑客人,其實這是錯誤的。只要把道理解釋清楚:“我們開門做生意,不是面對你一位客人,如果都只交個2000元定金,我們還要給你們量房、設計、配貨,加工以及送貨上門,這些都需要資金去運轉,如果每個顧客都要墊出去幾萬元資金,到時候肯定就轉不動了,更別說後面服務好你們了”。

我相信客戶都能理解,導購一定要非常自信地讓客戶多打些定金以便店裡資金運轉。這裡有個心理學問題,就是沒有一個人願意主動多交錢,誰不認為錢放在自己口袋裡是最放心的?

佛山磁磚廠家倒閉執笠的8個原因

上網買磁磚,上網買傢俬,就上金銀倉

今年以來,瓷磚市場在經歷了上半年短暫的火熱銷售後,下半年漸漸顯疲態,儘管淄博產區在環保的壓力之下限停產,但其他產區鮮有停產消息配合,說明瓷磚產能在供給側方面壓力仍然是巨大的。
2015年下半年的瓷磚市場,不可謂不驚心動魄,8-9月份的陶企倒閉潮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破產、倒閉、跑路門更是鬧的"滿城風雨",人心惶惶。好在臨近年底房地產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有些企業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危機。但在進入了2016下半年的魔芋時刻後,近日又有多家媒體爆出佛山、江西、幾家規模以上陶瓷企業,因各種因素被迫停產、倒下的消息。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分析一下去年以來倒閉的陶瓷企業,我們不難看出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共性:
1資金鏈斷裂
很多陶企倒下都是因為這個:資金回流困難。
現金流是陶企經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比利潤更重要。風險預測不足,資金把控不當,去年有些陶企,在對外經營進貨、出貨比較正常的情況下,內部財務突然出現難以為繼,雖然還有資產,還有庫存產品,一旦資金鏈斷裂,各供應商聞風而來,一時半會疏導不了,到頭來只能宣佈破產。

2產品積壓爆倉
以為只要生產出瓷磚來,就能賣出去。
當下瓷磚行業發展趨勢與2014年以前也是大大不同了,眯著眼就能掙錢的輝煌時代可以說很難再現了。
瓷磚生產企業有一個很要命的技術特徵,只要窯爐生產線點火,中間不能輕易熄火。一旦停產在重新點火,代價非常高,成本高達幾十萬甚至百萬以上。更要命的是,如果某家企業停產,而競爭對手不停產的話,那就意味著市場份額的丟失和分流。
另一方面,瓷磚產品都是訂單式按需定制的,一旦行情不好出現滯銷,帶來的結果是企業需要承擔巨大的採購、倉儲、庫存等成本。在市場環境好的時候,產品供需兩旺,矛盾顯露的並不突出,但市場環境稍微變差,這一模式的盲目性就暴露了。
供應鏈還在組織生產,倉儲庫存成本快速累積,資金鏈不斷枯竭,而前端消費需求急劇下降,只能眼瞅著爆倉而束手無策,最終壓垮了整個企業。

3管理不善
主要體現在監督不到位上面,幹過陶瓷廠的都知道陶企的灰色地帶,在各個環節上的的吃、拿、卡、要、送等問題十分突出,哪怕是利潤在高也會被這些企業蛀蟲掏空。再加上部門崗位職能、職責定位不清晰甚至不作為,很容易造成企業內部出現推諉扯皮、避重就輕、管理內耗和執行力低下等問題,業內人士都應該都知道,近年來不少陶企生產線已經裁掉不少工人和一些管理人員,減員而不增效更容易挫傷管理者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大量的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工作過程的監督和結果的評估考核,是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和目標的。很多人都喜歡“走捷徑”和“找藉口”而忽略了企業的利益高於一切的道理。管理不善導致的產品生產成本太高、大環境導致產品利潤太低,除了倒閉沒有第二條路。
4產品、品牌無特色
成也拿來主義,敗也拿來主義。
常年不在產品技術研發上投入,總是什麼磚暢銷就拿來模仿抄襲,對自己的產品風險處於衰退期不能及時察覺,更別提轉型了,瓷磚市場講究的是性價比和優勝劣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是前有封堵,後有追兵,企業效益越來越差,技術研發人員就會越來越少,產品沒有特色,品質不穩定,銷售管道變少,從而導致經銷商利潤空間減小,很多經銷商對廠家信心不足,最終選擇放棄。多重擠壓迫使這些廠家不得不退出陶瓷行業。
5固守老本,不求思變
這幾年,陶瓷行業部分企業處於擴張期,當企業處於高速增長時,就會喪失對市場的基本判斷,對消費需求的新變化表現出來的是無知甚至漠視,未能順應趨勢及時調整產品和行銷策略。
尤其是網路資訊的滯後,傳統瓷磚建材市場、賣場的銷售管道、專賣店的客源正在被互聯網逐步分流,一個業務員代理多家企業的瓷磚去賣,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一方面是企業在資訊管道建設及管理的嚴重滯後,另外一方面在行銷上又未能順應瓷磚年輕一代消費人群從線下到線上的遷移。眼看著市場份額逐年萎縮被蠶食,戰略決策缺乏遠見與市場運營嚴重背離帶來的巨大衝突就是瓷磚產品嚴重積壓。
6環保壓力強制關停
一來不捨得在環保投入,二來投入了也未必有回報。
新環保法的實施和嚴厲的去產能執法,多個陶瓷產區的企業因環保以及安全事故而落馬,讓越來越多的陶瓷人感受到這個行業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一旦政策做出不利於企業的計畫安排,造成的後果就是企業被動的關停,淄博產區限停產的反反復複,說明陶企不僅需要打鐵還需自身硬。
7誠信危機
習慣性信用缺失主要體現在原料供應結算,產品售前、售後服務等方面,是近年來陶瓷行業的“倒閉潮”重要因素之一,也折射出了高速發展的陶企在企業文化建設及管理、行銷網路、運營內功方面的脆弱。
管理不善只是導致倒閉的原因之一,而一家公司的誠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家公司沒有了誠信,那麼它的品牌在未來激烈競爭的市場競爭中的存活率是非常渺小的。
由於企業缺少誠信,就會不自覺的處處違法,毛病諸多授人以柄。一旦東窗事發,要麼委曲求全,息事寧人,要麼被人堵門,要麼被人到處告狀,此起彼伏,結果三告兩告就被告垮臺了。
8只靠“價格戰”
某些企業幾乎都把前面七點都做足了,居然還沒有倒下,可能就靠著第八點了:低價競爭,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只不過看樣子也折騰不了多久了。
這些年來,瓷磚行業規模以上的生產線的開工和停工成本都是非常巨大,加上近年來市場的的不景氣,多數企業的現金流都會顯得有那麼點捉襟見肘,大家對同行之間打價格戰都是心知肚明非常厭惡而又苦不堪言,因為價格戰不僅僅是損害了彼此的利益,還有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得不償失。
幾經折騰,我們還是發現,現在市場上銷量最差的花色,基本還是價格最低的瓷磚。價格低的產品,客戶下意識的反應就會認為品質沒有保障,不安全,這個公司不可靠,反而不敢進貨;而在惡性競爭下現在有些廠瓷磚出廠價已經觸底了,長此以往,誰還能經得起長期無利經營?
面對瓷磚產能過剩,低價不應再是常規競爭手段。大家要的是利潤,而不是低價。



  結束語
最近幾年,統計資料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及房地產投資快速回落,意味著當前房地產行業及基礎建設行業仍然不景氣,作為下游的陶瓷行業,和房地產的走勢即使滯後點但也不會偏離太多,未來利潤平穩低增長,銷量低增長或將成為新常態。
事實上,今年陶瓷產業去產能阻力重重的背後折射出經濟學上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論:儘管幾乎所有瓷磚企業都明白只有一起去產能才能救這個行業,但很多時候企業都希望別人先減產,自己則是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家。這點也從鋼鐵行業去產能中發現倪端,國家一直要求鐵腕治理減少鋼鐵產能。效果嘛,和調控房價差不多,越調控越上漲,越限制產能,這產能似乎仍在蹭蹭的往上竄。
巨大的產能,就註定會有一個巨大的戰場,瓷磚行業不經歷一次大的洗牌、衝擊甚至決戰,是難言春天的。


2016年7月5日星期二

2016年7月5日,廣東佛山又有一間陶瓷磁磚公司倒閉了。創元陶瓷倒閉。

2016年7月5日,廣東佛山又有一間陶瓷磁磚公司倒閉了。佛山創元陶瓷倒閉。去產能慘烈啊。

去產能。供給側改革。

不是開玩笑的。



對於破產傳聞,旁邊幾個展廳的工作人員都說“聽說破產了,老闆跑了”。問及具體原因,大家說,雖然離的很近,但平時沒有來往,“以前都沒有關注,直到昨天來了很多人圍觀才知道出事了。”創元陶瓷展廳對面的某陶瓷公司一位展廳工作人員說道。

華夏陶瓷城另外一家展廳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是聽說消息後前來確認情況的,至於原因,他表示聽說創元老闆離婚事件引發,但提到具體細節,他也說不清楚,“可能是由於資金問題。”該負責人說道。

華夏陶瓷城管理處人員袁先生介紹,創元陶瓷在華夏陶瓷城已經有5、6年的時間了,此前租的展廳面積較小,去年換了現在這個面積較大的展廳,袁先生還表示創元在市場管理費用上並沒有拖欠,此前沒有任何徵兆。“昨天好些人來拿東西,傢俱、電腦、值錢的東西,現在不能拿了,只能通過正常手續走了。”


創元是從私拋廠發展起來的,主營產品為金剛石、大理石、全拋釉等產品。記者採訪了與創元陶瓷合作的一家海運公司的員工林小姐,林小姐說,“和我們公司的具體業務沒有太大影響,因為我們不是和創元直接合作,是和買貨的企業聯繫。”但林小姐也分析說,這對公司員工、供應商可能會存在一些利益糾紛。

創元官方電話始終處於無人接聽狀態。其官方網站上介紹稱,創元企業是一家集陶瓷建材、物流、工程基礎材料生產為一體的企業,旗下擁有廣東佛山創元建材有限公司,江西創基管樁有限公司,廣州市創元物流有限公司,江西創捷物流有限公司。



以前早就有很多陶瓷磁磚公司倒閉了。比較大的有聖陶坊,聖陶坊是當時四大陶瓷磁磚公司之一。聖陶坊當時可以和馬可波羅,冠珠這些大廠齊名的。



金銀倉的博客為什麼要走下三濫路線?看看數據你就明白了。

金銀倉的博客為什麼要走下三濫路線?看看數據你就明白了。


不走下三濫路線。。別人就不會注意我。
看流量。就是下三濫路線吸引的瀏覽最多。
你看看。下三濫路線的流量。。正經內容的流量。
報告說了,互聯網數據流量,佔據了所有流量的50%以上。

不是我們金銀倉想走下三濫路線,是市場是這樣的情況。


數據是最誠實的。下三濫路線就是多人看。正經內容就是沒人看。

你不會走去看CCTV吧。



瓷磚終端專賣店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顧客?網上買磁磚,網上買傢俬,就上金銀倉.


瓷磚行業行銷的基礎在於終端專賣店,核心也在於終端專賣店。經銷瓷磚如果前期專賣店裝修到位,後期的業務拓展就會事半功倍。
瓷磚終端專賣店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顧客?

現在很多企業都越來越重視專賣店的建設,在專賣店的投入方面也越來越大,補貼標準越來越高(從原來的幾百元每平方現在都調到幾千元每平方了),瓷磚行業的專賣店建設高潮一浪高過一浪。



某瓷磚品牌南昌專賣店,前幾年裝修面積達500多平方,但是整年的銷售額只有2萬多元!任何一個瓷磚行業行銷人士看到這種情況都無不心酸,但又無語。

當初此經銷商看到該廠家的設計師留著一撮小胡茬,對自己的專賣店設計方案非常固執,說得也頭頭是道。該經銷商覺得此設計師很有個性,也很有思想,於是就完全相信了他,完全按照他的方案施工。


結果專賣店一裝修出來,該經銷商覺得大事不好,但是一切都晚了。於是將就著想看看市場對專賣店的接受程度如何,結果一看就是一年。幸好該經銷商在當地經濟實力雄厚,為人胸懷寬廣,格局較大,沒有跟廠家計較,只怪自己當時沒有把關好。

如此這般的案例相信在很多企業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何避免這種故事在終端重演?讓我們一起關注終端專賣店的設計誤區。
瓷磚終端專賣店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顧客?網上買磁磚,網上買傢俬,就上金銀倉.


瓷磚終端專賣店設計誤區一


重品牌形象,輕消費習慣

很多企業的設計師都在學強勢品牌,專賣店設計的時候喜歡強調品牌個性,品牌個性元素的應用較多。品牌標誌、品牌輔助圖形、品牌廣告畫、品牌標準色的應用充斥這個展廳。

以此來突出品牌個性,區別於其他同類品牌。這種設計是典型的企業導向或品牌導向。這種專賣店廠家的人看了會很滿意,特別是老闆與老總看了會很舒服,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品牌有特別的親情偏好。但是對於大部分的瓷磚消費者而言,似乎對品牌的概念還是很模糊的,品牌號召力不強的二三線瓷磚品牌對消費者決策的影響是非常微弱的。

消費者需要的是能直接搬回家的應用方案,試問消費者會把你的品牌元素搬回家嗎?品牌元素在終端專賣店的應用主要集中在門頭、形象牆、形象台等展示形象的地方就可以了,在產品應用區域的應用應適可而止。

從終端角度出發,品牌元素在專賣店的應用還要儘量簡單明瞭。那些造型複雜,造價較高的品牌形象元素的應用,在終端基本上都會遭到經銷商的拒絕。
瓷磚終端專賣店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顧客?網上買磁磚,網上買傢俬,就上金銀倉.


瓷磚終端專賣店設計誤區二


重店面風格,輕產品應用

提到專賣店設計,設計師首先考慮的可能是整體平面佈局、風格定位、客流動向等方向性與協調性問題,並且在這方面是花大力氣與大代價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主體。往往到了產品應用部分就按照企業的標準模組走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枝葉。所以很多企業只有專賣店設計師,沒有產品應用設計師。

終端專賣店設計佈局合理,風格突出,面積較大,有大氣磅礴,金碧輝煌之勢,這只能把人鎮住,讓人感覺這個品牌很有實力,這個品牌很高檔,但是對大部分客戶都促成不了銷售。

因為客戶根本不會因為你大氣或奢華就願意買單,他需要的是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覺。在終端專賣店最能打動消費者的是產品的應用方案。如果客戶對產品的應用方案很有感覺,那他基本會把整個方案搬回家。所以讓產品自己說話,比任何金牌導購人員的話都有效。

再大、再好、再高檔的終端專賣店,如果產品應用沒做好(包括軟裝配飾),只會是中看不中用,花錢賺吆喝,還美其名曰提升品牌。

再小、再差、再低檔的專賣店,哪怕只有一個類比間或一面牆的產品應用做到了位元,符合當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或習慣,那麼這個模擬間或這一面牆就具有強有力的銷售力。

有銷售力的產品應用一般具備風格突出,結構簡潔,施工方便等特點。很多奢華風格專賣店的產品應用方案確實很有檔次,但是因為加工複雜或施工困難,往往中看不中用。

方案不是死在預算過高,就是死在加工或施工人手中。所以終端專賣店產品應用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加工越少越好,成本越低越好,施工越簡單越好。
瓷磚終端專賣店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顧客?網上買磁磚,網上買傢俬,就上金銀倉.

瓷磚終端專賣店設計誤區三


重軟裝配飾,輕產品搭配

這幾年都流行“輕裝修,重裝飾”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是針對家裝行業而言的。對於瓷磚行業跟家裝行業的風,我覺得很牽強。很多企業展廳裝修與裝飾的費用比例都達到了1:1。

也就是說如果展廳裝修需要100萬,那麼產品配飾基本也要達到100萬。甚至很多企業的配飾成本還高於裝修成本。

部分企業還有專業的配飾設計師,甚至配飾的部門,並提出“配飾商品化”概念。這兩年還湧現出不少的專業配飾公司。配飾的標準化,統一採購也在部分企業推行。

先不說這種方式方法對消費者購買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光這種配飾的成本就讓很多經銷商望而生畏,在終端根本就推行不了,或者不倫不類。碰到這種情況廠家常常抱怨商家沒眼光,不捨得投入。

但經銷商投入是為了得到回報,大投入是伴隨大回報的期望值的。經銷商一旦投入得不到回報,或者得到的回報與期望值相差太遠,他們對企業的信用度與信心都會逐漸流失。

由此可見配飾只要能達到推動銷售的目的就可以了,否則就有喧賓奪主的嫌疑了。其實只要產品搭配到位,軟裝配飾和諧、簡單、明瞭就好。通過昂貴繁複的配飾來提高瓷磚的品味與檔次,雖有“狐假虎威”之功效,但難免有嘩眾取寵之嫌。
瓷磚終端專賣店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顧客?網上買磁磚,網上買傢俬,就上金銀倉.



瓷磚終端專賣店設計誤區四


重標準模組,輕區域個性

專賣店標準模組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個東西用得好能大大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但是用不好也會害死很多經銷商。很多廠家都在大力研究與推行專賣店標準化,以為標準化一推,品牌形象就會大大提升,然後自然促進銷售增長。所以大部分企業都強烈要求經銷商的專賣店必須要按廠裡的標準設計方案施工,不按廠裡設計施工就不給補貼。

我就最怕那種自己對專賣店設計與產品應用不懂,對廠家設計太相信的經銷商,這種經銷商幾乎會照搬廠裡的設計,這種設計通常問題很多。因為一般設計師對當地市場並不瞭解,有的根本就沒去過現場,甚至店面位置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這樣設計的方案能適應當地市場,打死我都不會相信。

通常好的方案都是經銷商與廠家充分溝通,反復切磋,不斷碰撞的結晶,所以裝修專賣店是非常累人的活,經銷商基本天天都要在工地,遇到不合理的地方馬上就要調整。有的甚至做好了都要拆掉重來。這是設計師最不願意面對的事實,但只有前期的心思花夠了,後期的銷售似乎是水到渠成的。

在產品應用方面我覺得廠家應該更多地徵求當地經銷商的意見,對當地設計趨勢不是很瞭解的經銷商,可以找幾個當地知名設計師過來探討與溝通。只有產品應用符合當地當時的主流,這個專賣店才能對銷售起到拉動作用。

瓷磚終端專賣店如何設計才能吸引顧客?網上買磁磚,網上買傢俬,就上金銀倉.

瓷磚終端專賣店設計誤區五


重展示效果,輕產品結構

對於一些實力不大的瓷磚經銷商來說,終端專賣店的面積普遍都不大,一般只有一百多平方,甚至幾十平方。對於這樣的專賣店設計師都比較頭痛,不願意接手這種店來設計。

因為做這種店很難出效果,也很沒有成就感。也因為客戶不強勢,更不專業,通常設計師只是套用些專賣店標準模組,做幾個實景間就算完事了。

客戶拿到圖紙一看,這幾個樣板間怎麼買磚呀?馬上要求設計師把模擬間改小,加多幾個,因為瓷磚終端銷售是需要一個合理寬度的產品線的,產品線太短就像漁網太窄一樣,容易導致常有漏網之魚。

但設計師打心裡就不願意跟你改,他覺得改了會降低自己的設計水準。小店設計有大文章,其中第一考慮的是產品線的寬度,其次再考慮產品的展示效果。

這對設計師來說是一種挑戰。小客戶本來資源就不多,也不優質,你把他手頭上這點有限的資源都沒有盤活的話,很容易就陷入被動。

瓷磚行業行銷的基礎與核心在於終端專賣店,終端專賣店的基礎與核心在於產品應用。放眼望去,目前瓷磚行業在區域市場做得好(銷量穩中有升,發展可持續性強)的經銷商大部分都是專賣店做得好,且對產品應用有自己獨到講解的。部分強勢經銷商的終端設計團隊力量已經超過廠家。

搜尋我的整個博客和主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