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陶瓷瓷磚行業是被貼牌搞亂的嗎?——金銀倉:陶瓷磁磚行業是死於產能過剩


前兩天,陶城報微信報導了佛山一家陶瓷廠被傳倒閉的消息,底下留言不少,其中有評論說,“是貼牌的做死陶瓷行業”,獲得不少點贊。以前也聽人議論,“陶瓷行業就是被貼牌的搞亂的”。想探討一下,“做死行業”,貼牌商有這個能力嗎?陶瓷行業“亂”,是否都是貼牌的錯?

貼牌,不是陶瓷行業所獨有。所謂“貼牌”,大抵是指自己不設製造工廠,或者部分產品自己不直接生產,主要把控研發、設計、行銷,把製造加工都外包給專業生產廠家的行為。大家熟悉的蘋果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細心的消費者可以發現,每個蘋果手機背面都有小字——“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美國蘋果公司中國製造”。蘋果貼牌手機,並且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告訴你,它就是找人代工的。人們憧憬一年一度的蘋果發佈會,但不會去追問拿到手的蘋果手機是在富士康哪個工廠製造的,因為我們都理解,不管蘋果找誰代工,它還是蘋果。

反觀陶瓷行業則不然。去年,某知名大品牌被曝“很多都是貼牌的”,引發行業譁然。由此可見,“貼牌”在行業內被打上了“低人一等”的標籤,某種意義上幾乎成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這不能不說是陶瓷行業的悲哀。

貼牌本身並不是壞事。好的貼牌商,要麼是對消費市場有洞見、要麼是對產品研發有心得,這都可以對工廠的生產指導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讓工廠可以更加專注研究新工藝、降低製造成本。

那為什麼業內對貼牌的評價長期都很低?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貼牌的門檻太低了。

貼牌貼牌,去工廠貼,前提是要有“牌”。企業掌握微笑曲線的兩端高利潤部分——以研發、設計以及行銷等讓品牌溢價得以實現,把低端的製造部分外包給協力廠商製造——這是品牌之所以去貼牌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是現在很多的貼牌商,貼是貼了,但沒有牌,結果就是價格賣不上去,品質又做不起來。品牌是一個系統,包含了一系列的東西,比如設計能力、核心工藝研發能力、完整的售前售後服務等等。而現在陶瓷行業的貼牌,不僅僅是一些品牌在貼,也有一些實力不大、甚至是僅僅註冊一個牌子,就跑去工廠貼的。不妨問問諸位貼牌商——產品出廠都有嚴格的品控嗎?有售後保障嗎?有品牌文化嗎?最核心的一點——你能比別人賣得貴嗎?

對貼牌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業內靠資訊不對稱賺錢的思維習慣。因為不自信,所以害怕資訊透明(包括代工資訊);專業代工這一本來值得提倡的經營方式,竟在陶瓷行業被汙名化。有實力的品牌諱言貼牌,不敢公開真實的代工生產情況(甚至連跟自己經銷商公佈的信心都沒有),讓外界對“貼牌”缺乏正確的引導;同時也將自己與小的貼牌遊擊隊混為一談,無異於自降身價。

有牌而貼,貼而有品,是陶瓷產業的專業分工,行業無需大驚小怪。貼而無牌,僅僅註冊一個商標,沒有自主設計、研發能力,甚至以山寨為榮、不講產品品質、唯低價論的貼牌,未來也許會是淘汰的物件。
陶瓷行業都是被貼牌搞亂的——我想,是不是可以換句話說,一切以低價為唯一目標的貼牌都是耍流氓。把行業搞亂的不是貼牌,是“價格降下去,其他隨便啦”的做法。貼牌,是不幸背了黑鍋。

金銀倉:陶瓷磁磚行業是死於產能過剩。產能過剩,自然就跌價,大家都難做。供需平衡就價格平衡。磁磚行業衰頹,就是因為以前瘋狂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房地產的下滑,世界經濟的不明朗。以後肯定很多很多磁磚廠商執笠倒閉的。這就是去產能。你自己不倒閉,市場就會洗牌令你倒閉。經濟不能長期維持高速增長的。也不會長期維持泡沫繁榮。
不去產能,磁磚行業就不會好轉。這是經濟規律決定的。奉勸你們不要牽扯太多無用的理論。這沒用的。一定要去產能。全國都在生產磁磚。廣東生產,廣西生產,江西生產,湖南湖北生產,山東生產,四川生產,遼寧也生產。這是作死的節奏。哪裡有這麼多市場需求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搜尋我的整個博客和主網站